欢迎访问天津SEO推广公司服务中心,网站关键词快速推广方案一对一指导

天津SEO推广公司

关键词快速推广方案及SEO建站推广培训服务

那些靠「睡后收入」到全世界旅居的年轻人,做对了什么?

作者:jcmp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4-18      浏览量:0
有一批人很早就开始践行着远程办公的「进阶

有一批人很早就开始践行着远程办公的「进阶版」。 他们从传统的职场体系中解脱出来,一边在全球各地旅居,享受各地的美景和独特的生活方式,一边远程工作或者创业,通过互联网获取着较高的收入。 这些人被称为「数字游民」(digital nomad)。在世界范围内,他们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圈子、活动与文化。数字游民不是一种职业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。 这部分群体正在慢慢壮大,他们往往没有背景,擅长平衡工作、生活与旅行,崇尚「被动收入」(指一旦建立起来,不太需要维护,就能自动获得的收入,也有一种说法叫「睡后收入」),甚至有的借此实现了财务自由。 接下来,我们走近这个群体,从他们的故事中,窥探这种生态背后的商业逻辑,一些可复制的经验,以及他们面对未来的态度与方式。

「我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」

烨烨已经两年没有「上班」过了。接下来,她决定继续不上班。 大学毕业后,她在北京干了两年的项目经理,每天坐班,生活规律。后来她选择裸辞,出国旅行。有人质疑她太冲动,还有人问她是不是「被包养了」,她哭笑不得,她说自己就是一个来自海南小镇的普通姑娘。 「只是纯粹的,不想上班,想静下来。」于是她去做了,「当时我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可我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。」她有一颗「折腾的心」,想要跳出「舒适圈」,看看更大的世界。 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? 旅行的日常花销是个问题。在旅途的最开始,烨烨在网上兼职做英语口语老师,后来也接一些项目经理的兼职。 她不得不谨慎对待入账的每一分钱,「我的消费欲越来越低」,她变得更加自律。这个过程中,她有了一些新的发现。有些地方物价较低,长时间在当地旅居,生活成本并不高,甚至低于国内。比如,哥伦比亚,墨西哥,巴厘岛,清迈等等。 在这些地方,即便是兼职的收入,也可以覆盖日常花销。此外,偶尔做线上珠宝买手带来的收入,让烨烨有了多余的钱来理财。这就解决掉了财务问题。 她也做过全职的工作。有一段时间烨烨接了一份全职项目经理的远程工作,因为「工作自己送上门,收入和成长空间都还可以,老板也不错,就接了。」 但一年后,她还是选择离职。她开始自己的内容创业项目,不再挂靠于某个公司,「因为这样我可以随时停下来,随时出发,这会让我有一种安心感,稍微有一点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。」

烨烨通过互联网践行着「高效率,慢节奏」的生活方式彻底不上班后,烨烨找到了她想要的「自由」——每天六、七点起床,听听播客,然后在上午完成所有的工作。大概四、五个小时,她写作、打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以及知识星球和关联社群《不上班公社》。剩下的时间用来放松、看书、旅行或者尝试一些新事物。 她已经「游牧」了 20 多个国家。现在她的收入来自于知识星球,咨询,写作,英文课和买手等副业,还有理财。她会在社群里分享一些旅行、数字游民、学英语等相关的心得与方法。然后,在每一天的晚上十一点之前,准时睡觉。这是她日常的一天。 在记者通过公众号找到她之前,她并不知道,阴差阳错间,自己已经成为了「数字游民」的一员。

成为数字游民的「捷径」

与烨烨的经历不同,成为数字游民其实有章可循,有「捷径」可走。 Jarod 就是一个给别人带路的「老司机」。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输入「数字游民」,首页出现的结果,基本都绕不过「数字游民部落」。这是一个以数字游民为主题的中文博客,Jarod 是它的主理人。除了博客网站以外,Jarod 还运营着同名的自媒体以及知识星球上的付费社区。他的社区里吸引了众多国内的「数字游民」,烨烨也在其中。 极客公园记者联系到 Jarod 的时候,他刚落地哥伦比亚不久,准备在那里开启一段新的旅居生活。他算是国内比较资深的数字游民,但在此之前,他也是一个「上班族」。 Jarod 的「转型」之路,颇为典型。2009 年大学毕业之后,他先后在非洲、加拿大、迪拜等地外派工作和留学。这段时间他积累了大量的国外旅行经验,为后来的转型提供了「资本」。 但是,工作时间的不可控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,让 Jarod 意识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,他想从职场的体系中脱离出来。同时,形成「被动收入」的观念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根深蒂固。于是他回到内蒙古老家,试图通过内容创业的形式,完全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,成为一个数字游民。

一开始并不顺利。他从美国做「被动收入」的博主那里获取灵感——先找到一个「蓝海」的关键词,然后围绕关键词创造内容,慢慢地产生收入。他观察到很多外国游客来中国会买一些筷子作为纪念品带回去,于是,他开启了第一个围绕筷子文化的网站项目。从自学做网站开始,自己做 SEO,自己生产内容。 几个月后,这个项目夭折了。「这个过程让我明白,我之前是坐石油勘探工程师的,进入一个陌生领域,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。」 摸索中,Jarod 又有了新的构想——他可以围绕「数字游民」做一个网站,记录自己的蜕变,同时分享学到的东西与经验,「进而慢慢把它做成一个社群性质的东西,因为当时国内没有人在做这个事情,我还是挺有信心的」。这一做,便从 2015 年坚持到了现在。 不过,Jarod 成为数字游民后的第一桶金并不来自于他的网站,而是来自于知乎。

「被动收入」

互联网释放的机会

不论是 Kevin、Jarod 还是烨烨,他们依靠互联网实现被动收入的方式,背后的本质,其实是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与独立创作者的共同崛起。 无论是网站主题,还是在线教育的付费视频,亦或是独立开发一款付费软件,这些产品都是可反复利用,反复下载的,一旦建立起来,后期基本不需要再去维护,解放了创作者的时间。 这与过去音乐人、电影人、作家靠内容版权带来收入十分相似。可能一首好的曲子,就足够养活人一辈子。 互联网的诞生,将这种能力赋予了更多行业、更多领域的人。主题应用商店,App Store 等平台释放了更多没有背景、没有团队的独立创作者的能力。 版权的边界不断扩大,它扩张到了软件版权,付费博客的版权,游戏版权,各种网络设计作品的版权,网络上图片的版权等等。 而随之崛起的内容付费生态,也为实现「被动收入」提供了巨大的土壤。 比如,得到、知乎、在行、知识星球、喜马拉雅等内容平台,都可以制作付费的内容。理论上,可以实现「一次付出,持续获利」的模式。在这些平台上,也诞生了许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月入百万的创作者。

生意与生活

在国内,数字游民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词汇;而在国外,围绕「数字游民」的生态早已十分发达。围绕数字游民的生意越来越多。「在美国,甚至有『远程办公者工会』这样的政府组织存在。」烨烨说。 数字游民作为一种亚文化,既在圈子内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 KOL,同时也催生了相关的峰会和活动。这些 KOL 和活动展示着通向数字游民的「捷径」。 比如,由美国数字游民 Johnny FD 发起的 Nomad Summit 通常会在泰国清迈举行,也会在拉斯维加斯和墨西哥坎昆举办分会。在活动上,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圈,认识其它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民们。其他类似的活动还包括,Nomad Cruise、Nomad City 等等,形式多样。 烨烨介绍, 如果你在 Google 或者 Facebook 上搜索「digital nomad(数字游民)」,则会发现大量的数字游民群组或社区,比较著名的一个:Nomad List,这个网站为数字游民群体提供了攻略、社交、招聘、聚会等服务。

责任编辑:宋德胜